行政園區都更將啟動 區公所八月遷七張

07-2.日間透視1

為配合新店行政園區都市更新,現址的區公所、警察局新店分局、地政、戶政事務所和稅捐處等單位配合時程將於今年八月初暫遷到新址辦公。其中新店分局可能移往寶橋路TOP科技大樓,其他單位則移往七張捷運站共構大樓三至五樓。

新店行政生活園區都更案是新北市政府自辦的大型都更案,103年完成招商,由冠德建設得標。此項都更案的實施計畫已完成,並從今年6月1日起公開展示,位於原址的相關單位也正配合計畫進度,展開搬遷的準備動作,以利後續的實體工程進行。

新店行政園區都更案的範圍包括行政街兩側,現有的機構包括新店區公所、戶政事務所、地政事務所、稅捐稽徵處新店分處、國稅局新店稽徵所以及警察局新店分局、消防局等。

大部分的行政機關由區公所主導搬遷事宜,在都更施工期間暫時遷往捷運七張站的共構大樓,其中地政事務所在三樓,戶政事務所及稅務單位在四樓,區公所在五樓。

至於新店分局的去處,目前還沒有確定,列入考慮的地點包括中正路的花開富貴大樓以及寶橋路的TOP科技大樓,其中花貴富貴未完成簽約,寶橋路租約則仍在洽簽中。

新店行政生活園區是新北市政府主辦的大型都更計畫,也是公辦都更進度最快的。合作的建商冠德建設將在這約3600坪的土地上興建23層的辦公和住宅大樓各一棟,以及一棟多功能的運動中心。

冠德建設在這個都更案中將投資約 92 億元,依照合約,政府部門將獲得至少約7000坪的空間供各進駐機關使用,以及一座面積2700坪的國民運動中心供運動休閒使用。運動設施包括室內溫水游泳池、體適能中心、韻律教室、室內綜合球場、撞球室、羽球場、桌球室等。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計畫現正公開展示中,經審議核准後,即可申請建築執照和辦理動工,預計民國109年之前可以完工啟用。

捷運新店區公所站一帶是曾是北新路最繁華的地帶,除了大多數行政單位都集中在這裡,附近的中正路、中華路也是熱鬧的商圈。不過因為發展較早,房屋大部分較老舊。近年來因為五峰重劃區頻頻推出新的建案,再加上行政園區都更,市容將截然不同。

image017

位於區公所與新店分局之間的行政街,現在是公家單位集中之處,都更範圍採整體開發後,這條短短的街道也將走入歷史。

安坑好棒棒 大叔與少年的文創夢

圖:億富發國際文創董事長許天廷(左)與東巨集團董事長林東龍

11169866_455359138008666_6258626508898875214_n

2010年在民視播出的「新兵日記」曾創下偶像劇類節目的最高收視率紀錄。為了擺脫電視公司委製預算的限制,圓一個更大的夢想,這部戲的製作班底經過二年的籌備,終於在今年五月以獨立製作的型態推出新的作品。「一代新兵 八極少年」是由幾位對文創有使命感的大叔結合眾多年輕演員、劇組共築的偉大夢想。而實現這個夢想的基地,就在安坑的一棟廠房裡。

來自彰化窮鄉的許天廷自幼習武,十多歲時來台北唸夜校,白天兼差當電影、電視劇的武行,成年後進入工程界,打拼數十年,事業終於有了些成就。想起早年台灣影劇業的盛況,對照現今的沒落,有些感慨,也有些夢想藏在心裡。

出身黃埔軍校,曾經擔任總統侍衛的林東龍,就是「新兵日記」製作團隊東巨集團的負責人。雖曾在新兵日記、風水世家、廉政英雄等戲劇作品創下傲人的收視成績,但對於台灣目前的戲劇製播環境仍有些不滿意。他認為以台灣的文創實力,應該可以做出更好的成績。

二個人的夢想結合在一起,催生了這部結合武打、軍教與少年勵志精神的作品。「八極少年」從二年前開始籌拍,一開始就設定了不依循傳統的規格。

許天廷說,「八極少年」是以獨立製片形態完成的作品,由公司自己決定預算與品質。目前台灣戲劇節目多由電視公司委外製作,在激烈的競爭下,製作經費一再受到限縮,而製作單位能省下一分錢,就多賺一分錢。不論是鄉土劇或偶像劇,都可以看到錙銖必較的痕跡,例如器材與製拍流程的省略,以大量的棚拍取代外景等。

電視公司以收視率為主要考量的主導下,拖戲、加戲,隨時增改劇本,也很難維持戲劇一貫的品質。

更糟糕的是,有些電視台連製作的經費都省了,直接以大量的境外節目取代本土戲劇。不可否認的,有些日、韓或中國大陸作品水準還不錯,但現在甚至連一些東南亞地區製作的低成本作品也被引進。

境外戲劇與一再重播的舊戲充斥電視頻道,使本土演藝人員的生活空間受擠壓。早年台灣一年產出的電影、電視高達4、500部,現在可能連十分之一都不到。台灣曾經是戲劇王國所培養的人才,近幾十年來已大量流失。

想改變環境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做得更好。「八極少年」從籌備到上檔花了二年時間,因為劇中用上大量的武打動作,因此單是演員的訓練就花了八個月時間,拍攝期則更長達一年。整部片拍完了,再來找播放的平台,製播分離的精神下,製作公司才有能力堅持創作的品質。

「八極少年」的每集成本約為350萬元,相較於部分境外戲劇每集製作費高達上千萬台幣,雖然仍有相當的差距,但已是台劇平均製作費的一倍以上。

一般台劇多利用棚內拍設以節省成本,「八極少年」則是有大比例的外景,範圍涵蓋離島金門,以及台灣的軍營、學校、靶場和街景等。所使用的器材已是比照電影的規格。昂貴的投資和繁瑣的過程,就只是想做出一點不一樣的品質。

林東龍認為,文創的投資一定是值得的,而且台灣產業的趨勢,最終也必是以文創為主流。一部戲劇的價值不能只以播出時收到多少廣告費來評量,還要計算它創造的周邊效益,像是衍生的授權商品、演員代言,或甚至觀光效益等。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周邊效益估計超過200億台幣。台灣還有很大努力的空間,政府與民間在這方面的認知,也還需要更多時間去培養。

 

10801673_318426878368560_2941899781116012812_n 14686_321451021399479_4493105150649594167_n 10309186_326838650860716_1992058716724510890_n IMG_6563   10988275_321685108042737_3520436629104627781_n  圖:「八極少年」取景涵蓋金門與台灣本島。

「八極少年」的取材與林東龍的個人背景有關。林東龍曾是李登輝前總統的侍衛,而所謂的「八極」指的是八極拳,是一套曾經十分神秘的武術,從清朝末年流傳至今,不論是清朝皇帝,或是海峽兩岸的國家元首,這套拳路都是近身侍衛必備的技能。

八極拳曾經嚴格限制外傳,但隨著部分侍衛人員退休後在外授課,不但已逐漸退去神秘的面紗,甚至已成了武術界推廣的項目之一。

「八極少年」的故事主軸是九位來自金門的少年,在國中畢業時就被遴選,加入總統侍衛隊的培訓。劇中有類似「報告班長」熱血與喜劇的成分,也有青少年面對挑戰的勵志精神。因為畢竟是偶像劇,所以當然也少不了一些俊男美女悲喜交串的愛情故事。不過最特別的,還是劇中有不少武打與特戰訓練等刺激的場面。

本劇預計播出22集,5月2日起在華視首播,每周六晚上八點播出一集,6月6日起年代電視台跟著上檔, 每周六、日晚上十點各播出一集。之後則會在東風、壹電視等頻道接續播出。除了國內版權,海外播放也在洽談中,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的版權亦可望順利售出。

為了製作「八極少年」,許天廷特別在新店安坑成立了億富發國際文創股分有限公司,前製後製作業都在這裡進行。許天廷表示,拍製八極少年只是實現文創理想的一個起步。接下來,公司還會徵集更多好的劇本與人才,完成更多好的作品。

許天廷曾就讀新店的莊敬高職,目前也擔任莊敬高職的校友會會長,因為這層關係,八極少年有不少外景就是在莊敬校園內完成的,部分演員也來自莊敬的演藝科。許天廷說,新店有不錯的文創資源,例如景文科大的視覺傳達系、莊敬的演藝科、電視電影科等,希望隨著新的作品籌拍,也能吸納本地優秀的人才,加入這個實現文創夢的行列。

IMG_0333-1

IMG_0392

圖:八極少年在莊敬高職取景,部分演員也是來自這所學校。

有關於「一代新兵之八極少年」的演員表、播出時間和劇照等資訊,歡迎參考

「一代新兵之八極少年」官方粉絲團

 

安坑發展史-從內挖子、永豐圳到安坑山城

圖:安坑溪(五重溪)在陽光運動公園附近匯入新店溪。這一帶稱為內挖子,是安坑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遠處安和路上的水泥橋,還保留早期的地名,稱為「挖子橋」。
安坑地區近年的變化很大,除了交通建設,新的大樓也陸續興建,老祖宗的足跡愈來愈模糊了。以下的這篇報導,算是與時間拔河,看看能不能在新的城市風貌形成之前,還能留下點紀錄。

 

安坑發展的起點 內外挖子

 

近代安坑地區的開發,一般認為始於清朝初期,大量的漢人在乾隆中葉進到這個區域。不過在此之前,安坑的內、外挖子一帶,原就是凱達格蘭族人的生活範圍」。早在明鄭時期的行政區域劃分,新店、中和以及木柵等區,都是凱達格蘭族「挖子社」的領域。位於現在中安大橋附近的新店溪內、外挖子,亦是其中之一,秀朗社也因此被稱為「挖子社」。

 

五重溪在這裡和新店溪匯流,形成一個河灣。挖子就是河流的彎道之意。清朝康熙末年,漢人從這裡開始進入安坑,安坑的發展可以說是從這個時間和地點開始的。

 

內外挖子位於新店和中和的交界地帶,車流繁忙的安和路是連接二地的交通要道,位於安和路安和花市旁的TOYOTA汽車是此地最明顯的地標,闢建在新店溪高灘地上的陽光運動公園是熱門的市民休閒去處。但是在現代化的都市景觀之外,內外挖子有幸還保留了部分歷史的遺跡,足供後人飲水思源。

 

位於安和路、安興路口的潘家古厝是凱達格蘭族曾為此地主人的見證。潘家在日治時期已是本地的士紳家族,潘家的潘坡圳在日治末年,曾擔任柴埕保正及安坑公學校家長會長,光復後擔任安坑國小第一任校長,他的弟弟潘廷芳則接任第二任校長,在校長退休之後,仍繼續關心地方事務,協助老校友周廷乾先生,創設獎學基金會,及兒童圖書大樓。

 

潘氏兄弟對於地方教育有很大的貢獻,他們所受的教育以及語言和一般漢人無異,但根據歷史考證,潘家卻是平埔族的後裔,兩兄弟的父親是挖子社的末代頭目,而追根究源,更是安坑發展初期墾戶潘朝鳳的後代。遲至光復初期,住在這一帶的先民,仍保有部分祖先留下來的平埔族祭典習俗。

 

凱達格蘭族雖是新店、中永和一帶大片土地最早的主人,但畢竟人口有限且居住分散,在漢人陸續進入墾植後,或因土地買賣,或因受到排擠等,也漸漸失去了土地所有權。少數留住在此地的,則融入漢人社會,不再容易分辨。

 

古厝 106
古厝 110
圖:內、外挖子發展歷史久遠,區域內仍有部分老厝被保留下來,成為先民墾植的見證。圖為安興路上的潘氏古宅。

 

農業發展的命脈 永豐圳與安坑圳

 

發展農業,除了土地外,最重要的就是水源,特別是水稻種植成為趨勢時,灌溉系統更扮演關鍵角色。安坑的稻作發展,最早期的開創者就是「林成祖」。

 

早期台灣的土地開墾,是以所謂的「墾首」帶頭的。墾首取得朝廷的批准,或是取得原住民的租約,即可召集佃戶,針對特定的無主地或原住民(一般為平埔族)土地進行開墾。林成祖就是清朝乾隆年間知名的墾首林秀俊所成立的墾號。

 

林秀俊在乾隆初年來到台灣,最初在台中大甲承租「番田」耕種,除了自耕,也招佃幫耕,因為土地肥沃,收穫豐富,財力愈益雄厚,在大甲開鑿大甲圳,引水灌田,每年收成稻穀上萬石。

 

乾隆中葉,林成祖的開墾事業擴展到擺接堡和興直堡(包括今板橋、中和、永和全部及土城、新莊、二重、三重和五股的部分地區)。當時板橋大部分屬平埔族擺接杜所有。林成祖對這塊肥沃平原的開發,首先遭到平埔族人的反抗和阻撓。開墾不得已中斷。這時,正逢擺接社發生流行性傳染病,"許多人不治身亡。林成祖會看病,救了很多人。番社頭目非常感激:就把女兒許配給他。於是,林成祖取得了土地開墾權。

 

為了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林成祖也此時籌畫開鑿區域內的二大水利系統,一是引大漢溪水,灌溉板橋、新莊一帶的「大安圳」,以及引新店溪水,灌溉安坑、中、永和的「永豐圳」。

 

永豐圳的取水口在現在的碧潭橋下方,與灌溉新店與台北市的瑠公圳隔河相望,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四條水圳之一,全長約五里多,從新店溪取水後,水道沿著河岸發展,經過台大安坑農場,穿過安康路一段,在安康路一段76巷進入十四份的農業地帶,一路向北延伸,在新和國小附近進入中永和範圍,灌溉範圍包括安坑、秀朗和雙和一帶。

 

後來開鑿的「安坑圳」係和永豐圳共用水源,並在舊圳道上發展,用於灌溉安坑外五庄一帶。
林成祖在最輝煌的時代,開發的土地面積達數千甲,年收榖可達十多萬石。因此,林成祖蓋了很多公館、倉庫,收租堆放稻穀。安坑的公館崙,即是早年此地設有收租之公館而得名。

 

林成祖興修水圳,開闢廣大田園,也給林家帶來鉅大財富。但是水圳的維修花費也相當浩大,成了林家一一項沉重的負擔。林秀俊的長子林海籌為維修大安圳,不惜傾鉅資,有時甚至典賣土地籌資修圳,到了林家第四代孫林步蟾,維修工作終於無力繼續,只好將水圳的所有權轉讓給林本源家族。

 

隨著產業結構改變,農田多變為建地,早年的水圳亦不復當年功能,部分遭到掩埋,部分則成為都市排水系統的一部分。安坑地區在頂城、十四份和溪洲一帶,因為土地限建,反而保留了部分露天水圳,雖然為了防洪目的,多已經過整修,不再是早年樣貌,但多少還能一窺早年農業發展的軌跡。

 

永豐圳 002
圖:位於安康路一段76巷的永豐圳

 

永豐圳 006
圖:永豐圳和國道三號平行,闢有支線灌溉十四份和溪洲的農田。

 

永豐圳 015
圖:到了新和國小附近,由於建築密集,永豐圳已地下化,成為都市下水道系統的一部分。

 

士紳階級掘起 林本源時代

 

提到林本源,大家第一印象一定是板橋林家,但是在安坑的發展上,林本源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的農田開墾,是以墾首和佃戶結合的勞力密集型態為主,但隨著田地規模愈來愈大,水圳系統愈長愈密集,水利設施的維護,就須要愈多的資金投入。以早年的標準來說,農業也從勞力密集進入資本密集時代。

 

林本源之遷台祖林應寅,於一七八一年(乾隆四十六年)東渡來台,初居淡水聽新莊街,開設私塾授徒。林應寅次子林平侯隨父來台,幼時受雇於鄭姓米商,勤奮幹練,後來在東家的資助下,自力門戶,經營米糧貨運,略有積蓄後,跨足鹽業、海運業,經營兩岸貿易,財富迅速累積,成為地方大戶。

 

林平侯經商致富後,捐官任公職,歷任縣丞、通判、同知、柳州知府等。一八一六年(嘉慶二十一年),林平侯辭官返台,事業重心轉至從事北台灣的拓墾,大舉收購田園、埤圳圳戶權,投資興築水圳。

 

林平侯身後,將家產分為將家產分為「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五記,由五個兒子繼承。因本記及源記表現突出,所以取用林姓及二記的本字和源字,作為林家的共同戶號。這也是「林本源」名號的由來。林平侯之子林國華、林國芳,孫林維讓、林維源等繼承家,廣充規模,收買田園埤圳,從事撫墾,經營樟腦業、茶館、建築業等,而成為從清代到日治初期的台灣首富。

 

原由林成祖始創的大安圳、永豐圳,以及新店溪右岸,由郭錫瑠闢建的瑠公圳等也都在後代無力經營的情況下,在嘉慶及道光年間,陸續轉讓給林本源家族。

 

林本源家族的田產主要位於大溪、板橋一帶,但配合樟腦、木炭、茶業的事業發展,林家在安坑也購買了大批土地,柴埕路早期稱作柴埕街,即是因為林家在山上經營林業,採收之木柴集中在此交付船運而得名。此外,五重溪以南的大批山坡地,以前多為茶園,很多都是佃農向林本源租佃種植。

 

關於林本源如何累積龐大的土地資產,民間流傳一種說法,但是無法獲得證實。據說早期政府登錄地籍,據以課徵田賦地稅,有些地主為逃避稅賦,就謊稱土地是林本源的,「報林本源的名字免課稅」。林本源因土地太多,也無法一一細查,對於徵稅照單全收。時日一久,加上改朝換代,這些土地依據登錄資料,就成了林本源的家產了。

 

為了管理眾多家產,林本源成立了大永和大友二家公司,負責管理家族的土地,目前在安坑三城至五城一帶,仍有不少土地係由這二家公司持有。

 

城鎮發展階段 安坑造鎮時代

 

隨著人口的增長,安坑的農業漸漸式微,安坑外五庄的平原地帶開始成密集的住宅區,早年的水圳慢慢失去灌溉的功能。但是造成安坑發展最大變動的,則非屬民國60至70年代安坑出區大規模的社區開發案莫屬。

 

民國60年代,以來自中、永和地區為主的投資者開始在安坑地區收購土地,其中部分來自林本源家族,部分則購自當地傳統地主,範圍涵蓋安康路二側的廣大山坡地。民國60年,尚業營造及地方聞人林耀德等著手進行大面積的土地開發,闢建喜洋洋/甜蜜蜜等社區,揭開安坑大規模造鎮時代的序幕。

 

隨後開發的,包括民國65年僑福建設推出台北小城、皇霖建設的錦繡山莊、北城營造的大社區玫瑰中國城、漢陽建設的黎明清境、東雲建設的達觀鎮,以及陳明雄家族的綠野香坡、新店造鎮等。

 

民國86年汐止林肯大郡因溫妮颱風造成擋土牆崩落,屋毀人亡,山坡住宅熱潮迅速降溫,政府也在此時擬定安坑都市計畫,大部分尚未開發的山坡住宅用地列入區段徵收範圍,限制開發,安坑的大型社區發展,也在此時趨於緩和。

 

這段時間的人口移入,也使政府必須面對公共建設相對不足的問題。早期的安康路彎曲狹窄,交通不便,每逢暴雨,五重溪溢流,安康路三段台北菸廠倉庫附近以及柴埕路等低漥地帶,常受淹水之苦。另外在治安、消防、教育等方面,資源亦極端不足。

 

後來在歷任新店市長及縣議員的持續爭取下,各項公共建設才稍見雛型,新店分局安和派出所、雙城派出所、消防局新店分局安康分隊、達觀中小學等次第完成,安坑生活圈的機能才算有所增進。

 

人口增加所帶來的交通問題,由於建設經費龐大,最晚才獲得解決。連結中安大橋至安祥路的中安快速道路,以及連結安坑交流道至五城的四十米安坑快速道路(現命名為安一路)陸續通車,早年飽受塞車之苦的安坑居民,終於也能鬆一口氣了。

 

目前新店區的設籍人口接近30萬人,其中住在安坑的就接近半數。根據安坑老一輩居民回憶,早期安坑,尤其是過了車子路的內五庄一帶,人口十分稀落,最大的聚落在三城,也不過四、五十戶人家,其他頭城、二城一帶,多是數戶或十數戶的小村落,沿著安康路,隔著遠遠才有一、二戶農家或商店。說是很久以前,其實也不過幾十年前的事。

 

近幾年因市區房價大漲,加上安坑交通問題次第改善,捷運安坑線亦已進入中央核定的最後階段,安坑地區的房地產也出現加溫的現象,四處都有新的建案推出。歷經四十年發展,已略顯老舊的社區,也許又會呈現新的風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