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號編後語-安坑沒有臭豆腐

提到安坑,會先想到什麼?有一些朋友會先想到「臭豆腐」,很明顯是把安坑和深坑搞混了。賣臭豆腐的深坑在木柵。至於安坑,則是位在新店,指的是從新店溪碧潭左岸,大致沿著安康路及五重溪發展的一個狹長地帶。

安坑沒有臭豆腐,但是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在台灣,很少看得到一個地方,居民的組合如此多樣,其主要的原因,來自地形和歷史發展的巧合。

五重溪是新店溪的支流,溪谷早年是秀朗社平埔族的勢力範圍,清康熙年間漢人開始加入墾殖的行列。由於溪谷的南側就是三峽大豹社泰雅族人的傳統領域,不同民族之間的合作與對抗很早就開始。安坑的古廟有二百年以上的歷史,供奉的是具有「鎮蕃」威名的開漳聖王等武將,可見得早年族群衝突的慘烈以及本地開發之歷史悠久。

在五重溪谷有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隔著新店溪則有更為激烈的漳泉械鬥。碧潭左岸的大平頂開漳聖王廟,也就是現在的新店太平宮,除了是漳州先民的信仰重鎮,更曾是對抗泉州移民的軍事要塞呢。

由於地形上的限制,安坑早期對外交通相當不方便。也因為地處偏僻,很多政府機構,基於隱密性、安全性等考慮,會將部分單位設在安坑。例如軍事監獄、煙毒勒戒所,軍方和國安局的通訊單位、公賣局的台北菸廠、調查局用來審訊政治犯的「招待所」、中影公司負責後製的沖印廠,以及負責印鈔票的中央印製廠等。這些機構和所屬眷村,則為安坑帶來了為數不少的外省族群。

民國六十至七十年代,安康路陸續完成闢建拓寬,因為地價相對低廉,建商在安坑地區大量推出建案,包括平地的公寓、大廈及山坡地的大型社區等,大量的人口湧入安坑,人口的組成就更多樣化了,也可以說,族群的分界也更模糊了。

更近些年,從中南部和花東一帶來北部討生活的人口持續增加,加上從越南、中國等地遠嫁台灣的新移民等,也有不少落腳在安坑。歷經一、二百年的發展,安坑這個腹地不大的生活圈,竟然已經有人十六萬的人口。

大多數安坑的居民都是每天得辛苦討生活的平民階層,早出晚歸上班或做生意。但是如果有時間去了解一些安坑的發展歷史,會發現這個機緣真是很難得,早年可能是水火不容的原住民與漢人,漳州人與泉州人,或是本省人與外省人,現在竟都成了同處一個生活圈,利益攸關的好鄰居。

有多大的緣份,才能在這裡成為鄰居?安坑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很多人關心交通、都市計畫、生活機能等各個面向的問題。我們會利用這分媒體逐一來探討這些問題,但在這之前,我們也希望每位安坑的居民,都能珍惜這個緣份,了解安坑的人文歷史,地理環境。有了在地的歸屬感,才會有進步的生活圈。

安坑有好報
總編輯
張柏勳

對「創刊號編後語-安坑沒有臭豆腐」的一則回應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