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安坑-拔河在新舊之間的頂城與下城

005安坑的頂城和下城,早年是互相對稱的兩個庄頭,頂城地勢稍高,下城地勢稍低。這裡也是安坑最早開發的的區域之一。乾隆六年,漳州人林、廖、張、吳、曾、賴、游等八姓人家到碧潭西岸開墾,六年後,眾議集資興建主祀開漳聖王的太平宮,以開墾附近的大坪頂、頂城、下城、大湖底四庄的田園做為廟產,並以合資股本的八股四均分,所以此四庄合稱為八股四庄。
 
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相較於其他安坑地區,這二個舊庄頭,卻是發展最遲緩的地區,和一河之隔的碧潭與小碧潭高樓林立,頂城和下城卻多是老舊的低矮建築,尤其成為強烈的對比。
 
早年安坑和碧潭東岸交通是隔絕的,因此從日治時期開始,政府就習慣將一些被嫌棄或必須隱密的機構設在安坑。日本政府曾在這「雙城」一帶設立刑場、監獄、麻瘋病院等。光復後,國民政府的做法也差不多,監獄、刑場繼續沿用,麻瘋病院則改成軍事情報機構清風園。
 
為了維持軍事機構的機密性,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禁建,原來落腳在這裡的老居民,房子無端就成了「違章建築」,雖然不致遭到強拆,但也無法改建增建。這一禁建,就是六十年。
 
長期禁建不但影響市容發展,也影響了人口結構。由於居住空間受限,老居民的第二代大多須遷往他處,所以頂城和下城也是安坑人口高齡化最明顯的地區。人口流失也限制了產業的發展,除了沿著安康路二側有一些店面外,當地的商業和生活機能都不高。
 
長期的抑制雖然使這個地區相對「落後」,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裡也是安坑的自然生態與舊生活型態保留最完整的區域之一。
 
在人文景觀方面,社區的老人人口比例較高,以及老舊平房形成的農村與眷村風格,使得這裡生活步調相對緩慢。雖然安康路一段車流不小,但走進巷弄裡,卻立刻能感受到別處沒有的寧靜悠閒。下城社區發協會在此針對老人活動與照顧,經營頗具口碑,鄰里之間的互動充滿溫韾與人情。
 
早期這裡的居民多以務農維生,數十年前,著名的國軍將領胡璉解甲歸田,選擇長居安坑,胡璉將軍和其部屬官舍、眷舍,在這裡形成另一個眷村聚落。在清風園、軍方明德監獄及煙毒勒戒所等機關的夾縫間,居民從長期的無奈,慢慢培養出了樂天知命的性格。
 
001
圖說:胡璉將軍故居
 
在自然環境方面,這裡有面積廣達18多公頃的台大安坑農場,內有水圳、稻田和遠近馳名的荷花田,園區內動植物生態豐富,不但是居民平時散步踏青的所在,每逢夏季荷花盛開,更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來此取景。
 
003
圖說:台大農場安坑分場

 

但是頂城和下城的原始風貌即將有重大的改變。
 
區內的軍事設施限制了地區的發展,在居民長期的要求下,以及隨著都市的自然發展,區內的軍事機構已相繼撤離,軍事限建終告解除,政府也在98年修正本區的都市計畫,開放本區域大片土地作為休閒農業及低密度住宅區。
 
至於原來作為台大農學院實習用途的安坑農場,也在BOT的潮流下,將委託私人企業經營。受託經營的公司與台灣大學,對於農場的水土保持費用分擔原有爭議,今年已獲得法院判決確定,安坑農場已進入整地施工階段,目前封閉中。
 
軍事機構撤離與土地限建解除,原是居民所歡迎的,但是在居民可以感受到這項改變帶來的好處之前,財團卻早已進場佈署。據說有某些建設公司已在此積極收購土地,而一些早期購入,無償供居民使用的物業,也開始重簽租約,以確保產權。
 
位於頂城的胡璉故居和鄰近眷村,居住者僅擁有地上物的使用權,土地則原屬福建省政府所有,這些土地由福建省政府撥交國有財產局後,國有財產局也已在進行要求拆屋還地的作業。居民或者須搬離,或者須繳納土地使用費。
 
新或舊,哪一個比較好?結局應該不是當地居民所能決定的,但這個聚落的消失,卻是可預期的。我們只能期待,至少能有一部的人文史蹟能被保留下來,而新的都市發展對當地的自然生態衝擊,也能盡可能減到最低

 

原刊於安坑有好報創刊號2013年10月。
 

對「認識安坑-拔河在新舊之間的頂城與下城」的一則回應

  1. 感謝站長經營這個網站介紹安坑,身為當年集資興建太平宮先賢的後代,對您的用心更是頗為感動,祝福您一切順心如意!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