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園到山城 驚見芋葉上的水珠-車子路庄

安坑的居住人口達到15萬人,大部分人每天忙著上下班,可能只有很少人知道,現在所住的大社區或快速通過的安坑一路道路兩側,幾十年前還是大片的茶園。在台灣外銷茶葉鼎盛時期,安坑曾是北部最重要的紅茶產區。如今茶園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連綿的大型山坡社區,只有當年為種茶形成的聚落-車子路庄,還保留部分早年的農家風情。

站在耕莘醫院安康院區的高樓上,可以一眼看盡安坑山城的範圍,從最左方高處的達觀社區,再來是黎明清境、台北小城和玫瑰中國城。民國60年代晚期開始風起雲湧的造鎮計畫,改變了安坑的地貌,從一個聚落稀疏的農業區快速轉變成人口密集的生活圈。

位於車子路旁,夾在通往黎明清境的黎明路,以及通往達觀社區達觀路之間的,是一個約莫由50戶人家組成的聚落-車子路庄。車子路庄以庄內錯綜複雜的道路,形成迷宮般的「八卦陣」而聞名。不過除了這個引人好奇的趣味性,從人文和歷史的角度一探車子路庄的演進,卻恰似安坑這數十年來演進的縮影。其中有美麗,也有哀愁。

002

安坑以現在台北菸廠所在的「一股埤仔」為界,往新店方向為外五庄,往三峽方向為內五庄,車子路庄就是內五庄的第一個聚落,再來是頭城、二城、三城和四城。

車子路庄的發展很早,根據史料,清乾隆末葉,漳州人黎、林、賴三姓即來此開墾。因此地鄰近「番界」,常被侵擾,車子路庄與其他內五庄庄頭合力,闢路載運土石,遍植刺竹,建立庄頭。

清朝晚期至日治時期,台灣茶葉大量外銷,北部沿著淡水河和新店溪均可見大遍茶園。茶樹適合種植於和緩山坡地,新店安坑一帶因此成了重要的茶葉產區。早期的茶葉主要是用來製作花茶與紅茶,以符合海外市場的偏好。可以想像,早年這裡的空氣,除了散發著茶香,也許還帶著濃濃的桂花香。

茶園的範圍廣及現在達觀社區到玫瑰中國城一帶的山坡地。這大片土地在清末時期即逐漸被板橋林本源收購,種茶需要大量人力,吸引不少農戶來此墾植。農民向林本源租地種茶,並在山腳下較平坦的台地建築房舍,於是形成了現在車子路庄的規模。

茶葉收成略經粗製後,即從車子路運往柴埕裝船,沿著五重溪、新店溪送達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大稻埕是早年茶葉外銷的主要口岸,茶商、茶廠匯聚。本報曾報導過安坑茶人王水柳,說的就是王水柳兄弟從安坑茶農到大稻埕茶商的故事。

國民政府遷台,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原本是林本源佃租的農戶,一一成了自耕農。台灣茶外銷式微後,車子路庄的農民集眾人之力,開鑿埤塘,蓄水灌溉,在較平坦的地區開闢稻田,範圍大致在現在車子路、安坑一路道路兩側。

當年的耕者有其田政策,讓佃農成了地主,但放領的範圍卻不包含車子路庄本身。可能是因為這裡已蓋滿屋舍,不再被視為農田了吧。因此直至今日,車子路庄的居民們仍不擁有建物的土地所有權,每年仍得向林本源(現由家族成立的公司負責資產管理)繳交地租。

車子路庄周遭的土地,部分仍屬林本源所有,大部分則歸當年的佃農。安坑大造鎮時期,北城、僑福、漢陽、東雲等建設公司紛紛來此開發土地,農田變建地,建地變百戶或千戶社區。土地所有權也從林本源到農民到各個社區居民,和一般都市不再有太大差異。

005

或許是因為土地產權的因素吧,因製茶而發展起來的車子路庄並未在造鎮與都市化的過程中被淹沒。雖然農業早已沒落,房舍也屢經翻新改造,庄內建物新舊雜陳,不再是想像中的農村風貌,但是在人文氣質上,這裡還保有相當完整的典型台灣集村特色,像是共同的歷史、街坊鄰里間的熟識與人情味等。

006

住在這裡的幾乎都是老鄰居,任何一位資深居民都能侃侃而談,說出一段早年共同經營村落的經驗。達觀路旁現在種滿荷花的水塘,早年是用來蓄水灌溉。每年初春,各家各戶須按丁口分攤放養魚苗的費用,至了年底,池裡的魚養大了,再動員村人合力收成,按比例分配魚獲。台灣經濟改善後,這些魚獲不再是重要的營養來源,但庄子裡集力收成的記憶,卻一直是個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004

已有百年歷史的福安宮,原本是庄頭的一座小小土地公廟,廟的四周闢為四階平台,作為村人共用的曬穀場。20多年前,新廟落成,曬穀場成了寬廣的廟埕,卻仍舊保有村人聚會交誼的功能。德安社區發展協會每周在此舉辦銀髮共餐,村子裡的老人家們齊聚在此,閒話家常,罵罵小孩媳婦,百年時光彷彿在此停駐。

003

站在耕莘醫院高樓望向另一邊,寬廣的安坑一號道路正進行輕軌工程,更遠處是熱鬧的安坑街區,新的高樓建案不斷推出,與一水之隔的新店市區景觀愈來愈相似。當然在人文上也是如此,各過各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歷史(如果有的話),即使大家住得更近了。

車子路庄的發展與現貌,源於歷史的因素與後人的努力,包括現在社區發展協會一群志工們在巷弄間織起的人情網,讓人情不因地貌的改變而淡薄。

可惜的是,就像當地老人家說的,車子路庄是個「芋葉穴」。水珠凝聚在荷葉中央,不會散落,但承載的就是這個水珠的能量,就這幾十戶人家,再多就沒有了。

在都市化的進程中,很難期待類似車子路庄的人情味擴散得更遠。我只能期待,水珠能繼續晶瑩剔透,永不乾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