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龍入侵安坑

a06新店安坑有一大部分屬於五重溪流域,依山傍水,自然生態豐富。在未經開發的水域或林地,或在社區的邊緣綠帶,人們只要稍放慢腳步,就可感受到本地生態的多樣之美。最容易察覺的,包括台灣原生種的蜥蜴、蛙類,蝴蝶、蜻蜓等昆蟲,以及數量日漸減少,但仍保有一定族群的螢火蟲等。

但人類一些故意或不經意的動作,卻有可能對原始多樣化的生態造成破壞,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所謂「放生」行為。放生包括部分宗教團體刻意的活動,以及一些外來種動物,原被當成寵物引進,後卻遭飼主棄養等。

大部分外來種生物無法適應本地環境,會在一段時間後自然滅絕。但部分外來的物種因為生存及繁殖能力強,可能繁衍成本地的強勢物種,或者排擠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或甚至以本地物種為食,自然生態就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破壞。

 

從早期的福壽螺、吳郭魚、美國鰲蝦,以至後來出現的琵琶鼠、沙氏變色蜥等,都對生態的平衡造成很大的衝擊,有些嚴重到必須政府動用預算進行捕捉或清除。

 

這幾年在安坑地區也出現了這樣外來種危害的情形。亞洲水龍(又叫長鬣蜥、綠水龍)原產於中南半島、中國西南部,近兩年卻在新北市山區野溪建立野生族群。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兼任講師向高世,專長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在2011年夏天聽聞有人到山區送貨,看到綠水龍在馬路上曬太陽,便開始進行調查及移除工作。

 

由於發現的族群數量多達數百隻,不太像是家庭寵物棄養的結果,反而是水族業者大規模棄養的可能性較大。

 

向高世說,亞洲水龍幼體雖和黃口攀蜥差不多大,以昆蟲為食,但隨著體型漸長,只要比牠嘴巴小的動物,包括台灣本土斯文豪氏攀蜥、黃口攀蜥,白腹遊蛇,乃至蛙類、鼠類等,都可能是牠的食物;他觀察水龍的排遺,發現連溪流上空巡弋的台灣特有種白痣珈蟌(豆娘的一種),也成了牠的美食。此外,水龍對於本土攀蜥亦可能產生競爭排擠。

新店的綠水龍族群已有繁殖紀錄,估計最多時曾多達五、六百隻;近來透過誘捕,至少還有兩、三百隻流竄。根據專家研究,對台灣原生動物的威脅顯然已達外來入侵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標準,生存及捕食都會影響周遭本土生物,一旦擴散到中南部或東部,後果難以想像。

 

為此,向高世和他的學生團隊在一年多前,有計畫的進行獵捕工作。向高世表示,目前綠水龍活動的範圍仍在侷限的水域,經過近一年多的誘捕,數量已漸減少,所以有機會完全清除。

 

不過由於綠水龍屬熱帶動物,獵捕的成功率和季節氣候有很大的關係。日前,團隊正加緊腳步,希望在天氣轉涼之前達到更好的成績。而且為了避免殘存的族群幾續繁衍,這個任務還有賴政府持續投入資源,以免功虧一簣。

 

九月底,記者跟著向高世和研究生組成的團隊,去實地了解捕捉綠水龍的過程,才知道這工作其實相當辛苦。

 

這個大約10名師生組成的團隊,每個星期有好幾天,都要在安坑五重溪流域的不同溪段進行作業。由於水龍的活動力很強,所以只能利用夜間活動力較弱時捕捉。溪流高低差很大,大家在溪裡上下攀爬,利用手電筒一棵樹一棵樹蒐尋,又要注意樹上的動靜,又要注意腳下的石頭溪流,一不小心就會踩空落水。

 

水龍能爬樹,會游泳,跑得快又會咬人,這次為了捕捉一隻攀在樹梢的大型水龍,整個團隊花了將近一小時,才順利才將牠捕獲。捕獲的水龍必須立即帶回實驗室進行人道處理,並且進行解剖了解其食性,才能進一步分析水龍對當地生態的影響程度。

 

附圖:捕捉綠水龍的過程實拍
a01
捕捉水龍必須晚上作業,有相當危險性。
a02
水域的生態很豐富,一路發現了不少條青竹絲。
a03
發現一隻大型水龍攀在樹梢,費了好大工夫才將牠搖下樹來。

a04
綠水龍跑得快,又會咬人,徙手抓最方便,但也要有相當膽識。

a05

捕捉到的綠水龍體型碩大,估計已在這裡存活五年以上。

向高世說,清除外來種生物,是一件很不得已的工作。這些動物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牠們被放置在錯誤的環境內。飼養寵物前務必審慎評估是否有能力持續照顧,飼養後切勿任意丟棄。

安坑難得有好山好水的生態環境,看到這些志工團隊努力為我們的家園付出時,除了感謝之外,也要記得社區居民的責任,不當環境的破壞者,必要時也可協助通報農業局等相關單位。

綠水龍小檔案
學名:Physignathus cocincinus
英文名:Green water dragon
科別:舊大陸鬣蜥科(Agamidae)
體型:雄蜥最長可達92公分、雌蜥61公分
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國東部與中國西南部
食物:台灣本土昆蟲、小型蜥蜴
 a06
圖說:雌蜥
a07
圖說:雄蜥
a08
圖說:水龍幼蜥
圖:向高世提供
原刊於安坑有好報創刊號2013年10月